佚名古画 行旅崎岖
佚名古画 行旅崎岖
佚名古画 行旅崎岖
《溪山行旅图》,绢本、浅设色,纵24.7厘米,横25.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有专家鉴定为南宋时期的作品。在古代佚名画中,此图较为特殊。从画面左下角留下的墨迹看,可能出自一位朱姓的民间画家,而“朱”下一字,又不知为何已磨损难辨,故无法作者确认,仍以佚名画看待。然不管如何,这是一幅精妙佳作,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是构图别致。此图写冬雪初霁,万物萧疏,一队牛车沿着崎岖曲折的山路顽强行进。与其说这是一幅山水画,不如说是农村风情图更为恰当。因为从总体来看,山水风景在此画中主要起陪衬作用,藉以衬托出时令物候及环境的险恶;而由4辆牛车组成的车队,才是画家最为关注的视点。作者以曲折的反“N”形构图,使小小的画面得以巧妙展开,不显拥挤。除第一辆牛车已经涉水远行外,其余3辆都为近景,历历在目。在山道的急转弯处,作者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座木桥,两辆牛车分别处于下坡和上坡时的特定情景,其殿后一辆,行驶在平坦路上。作者以灵活而多变的结构,凸现行旅的艰难和生活的情趣。整个画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将重点描绘的物象集中于一角,其余则显得十分简略,呈广阔、平远之景。如此布局经营,体现了南宋“边角山水”在取景上以偏概全、以小见大,藉以表现广大空间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细节精采。全图共写赶、押车者10人,每辆2-3人,以不同的“招术”,向观者展示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正在下坡的牛车,作俯冲之势,车蓬后一人拚命坠压,以防车辆倾覆;而上坡的那辆,前面有人拉轭导引,后边有人撵赶,正奋力上桥,另一人侧身坐于车尾,似乎在向后车的伙伴发出“警语”:前面是大转弯,要上坡啦!
三是笔墨高超。作者笔下的人物,虽仅点眼、鼻、须,寥寥数笔,便写出满脸风霜。拉车的健牛,画得很有力度,充满运动感。此外,近处的秃树,以鹿角枝为之,主干苍劲、虬曲,在隆冬中蕴含勃勃生机;远树则取其影,映衬出寂寥、荒寒的意境。山石的皴擦、坡道的勾勒,笔力遒劲,浑厚沉着;勾水之法,虚中见实,用笔轻盈、流畅,同样显示了作者非凡的传统功力。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