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才:关于明姬(新文章)
树才:关于明姬(新文章)
树才:关于明姬(新文章)
明姬:风一样奔走的线条
多么偶然,明姬(myonghi),一位韩国旅法大画家,决定在宁波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画展—而宁波,正是我的家乡! 2005年8月10日至21日,明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她在中国的第一个大型个人画展:“画与诗”。我还记得,我作为画家的好朋友,在画展开幕式上讲了几句话。但我想,谁也不会想到,开幕式那天距我认识明姬,仅仅只有十天时间!
我结识明姬,同样是出于偶然。当明姬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同她的先生林世泽(也是韩国旅法著名画家)一起来到北京布展时,她决不会想到,在北京迎接他们的中国朋友,竟然是一位从未谋面的诗人!第一次请他们吃饭,我记得是在杭州特色餐馆“娃哈哈酒家”。我们用法文交谈。席间,优雅的明姬一开口就吐露真心话。她谈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依恋,她冒着酷热在戈壁荒漠的跋涉和写生,她的艺术探索和人生感悟……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真正的诗性!话别时,我们彼此都感觉遇到了真正的朋友。
是的,必须承认,没有偶然,人的命运便无法精彩。正是偶然性的巨大力量,让我偶然地结识了明姬,而明姬身上的诗性,明姬绘画的创造力,还有明姬的先生林世泽酒仙般的豪饮(他心仪的中国诗人是李白和陶渊明,他甚至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中国人),却又必然地让我们成为了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面对明姬,这位以其卓越的绘画艺术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和人类心灵的伟大存在的韩国大画家,我只能以我个人的理解方式,来谈论她的绘画。我愿意用“风一样奔走的线条”,来形容明姬的绘画特征。风,奔走,线条。奔走,风,线条。线条,奔走,风……是的,这几个简单汉字的复杂组合,赋予明姬的画以无限的变化可能性,并让明姬的灵性气息总是溢出画框的边界之外。我认为,明姬的画是不需要画框的,即便它们被裱上了画框,我们还是应该把它们看成是没有画框。原因很简单:明姬的画是对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的浩阔、大自然的变幻的“直接记录”。
明姬的线条,如此纯净,如此朴素,几乎透露出一些路、一些树、一些岩石或一些草本身谜一样的美妙存在。明姬在精神上无疑是东方的,至少蕴含某种东方思想:空白显得如此重要!尽管1972年她就移居法国,但我感觉她的心意始终向着东方,向着亚洲!她是一位真正深入到欧洲艺术中心、并且在谙熟西方美术界之后又自觉地确认自己“东方身份”的艺术家。通过极其简约的线条,她展现事物那朴素而活泼泼的存在。在可感与不可感之间,事物“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她不想给“大自然中”的事物增添任何东西,恰恰相反,她精简自然,仿佛她凭借心灵之眼,已经“窥见”自然万物的存在秘密。
有人也许会认为,明姬画的是抽象画。但依我的理解,在三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明姬从西方艺术的具象画出发,不断从大自然的壮阔、奇幻中汲取灵悟,如今已超越了东方、西方的分野和具象、抽象的界限,她的绘画呈现出“师法自然,随心所欲”的大家气象。这些在画布上或疾速奔走、或舒缓蔓延、或紧密缠裹的线条,表达着画家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直接“看见”;而她对红、黄、绿、蓝这些色彩的随意泼洒,则“记录”着她独行侠似的探险经历和内在灵性的独特敏感。
还是回到偶然上来。明姬是信赖并善于领悟“偶然”启示的画家。她也像她画中的“线条”那样,常常“风一样奔走”在大自然的广袤之上。独自奔走,自由洒脱。从草原、戈壁,到南极洲、玛楚比楚高峰,她用她的绘画表达着她对人类命运和大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她不是要画得“像”,而是想画出“是”,所以说,她的绘画是融于大自然的,像风融于天地的广袤。她的绘画,得自大自然,但又归于大自然,这是她报答大自然的独特方式,也是同中国古代绘画的山水精神相契合的。
明姬不愧是用线条将艺术从大自然中直接提炼出来的艺术家。她说过,她只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大自然,另一位就是她的画布。她画布上的一切,线条、灵性、领悟,都来自大自然对她的启示。面对一块岩石、一棵树或一根冬天的枯草,她的“观想”和“领悟”是如此忘我,如此深入,以致这块岩石、这棵树和这根枯草神秘地跑到她的画笔下,找到了各自在大自然中存在的“行迹”。
2007.2 北京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