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存开启两地艺术家的12种记忆

温存开启两地艺术家的12种记忆

温存开启两地艺术家的12种记忆

时间:2007-04-02 09:32:00 来源:

名家 >温存开启两地艺术家的12种记忆

台湾年轻女画家李欣芫刚下飞机,就感觉北京的空气太舒服了。这是她第一次到北京,之前她长期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台湾南部,身处温度很低的北京,让她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身体都是醒着的。 李欣芫这次北京之行,是为近日在北京798帝门艺术中心举办的画展而来。这个取名为“温存——关于记忆的12种绘本”的画展,参展的作品来自除了李欣芫还有张志成、吴东龙、曾御钦、张耿豪、张耿华兄弟等另外5名台湾艺术家,以及王怀庆、洪磊、李晖、韩磊、徐累、伊德尔等6名大陆的艺术家,共展出了12位艺术家的28幅作品,而来自台湾的6位艺术家都是“70后”。 画展的发起人郑乃铭先生是《当代艺术新闻》的总编,策划缘起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御钦的录像作品《用力呼吸——纪念》带给他的感动:一个人的厨房里,台湾乡下一个普通的小男孩怯怯地掀开还冒着蒸汽的蒸笼,抓起发糕专心地咀嚼。这个极为小品的场景让郑乃铭一下子跌入了某种相似的回忆中,“我清楚地闻到了发糕从蒸笼里所散发出的清香”。 原来记忆真的可以有味道和温度。曾御钦的作品引发了郑乃铭对味道和记忆的不同思维,而2006年让他的这一策展理念具象化了。在刚过去的2006年里,郑乃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在郑乃铭看来,2006年的798太过于热闹,他敏感地觉察到中国的艺术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艺术的焦距被模糊化了,价格成为社会对艺术的唯一解读途径,人们关心的是一幅作品能卖出什么价格,而不是它的艺术价值。然而他认为艺术品后面的作家才是真正需要去体会的内容,而这应该是安静的。既然味道来自生活,记忆也因生活而起,那么请回到生活去。因此他要做一个能够让大家愿意回到作品前面驻足的展览。 所以在选取作品时,郑乃铭强调,作品的语言应该是宁静的,而在那份静寂的过程里,缓缓抒发对于自己某一段记忆的心理绘本。“事实上,很难对记忆画出一个具体样貌,但在这几位艺术家作品身上,艳俗、政治波普、血腥、市场流行的符码并没有穿戴在身上,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韵,就是一份沉静,一份可以慢慢去回味的余韵。” 慕名来看画展的潘女士认为,之前在后现代艺术的持续轰炸下,自己因为看不懂只能对艺术敬而远之,突然看到这样清新的作品,觉得很亲切。而且借助童话、大礼堂、方舟等熟悉的文化符号的呈现,可以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尽管理解也许不同作者的本意,但感觉到与作品之间是有交流的。潘女士还提到,之前对台湾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了解比较少,但相同的文化背景使人能很快融入到作品要表达的情境之中。 潘女士在张耿豪、张耿华兄弟的另一件作品《班特2》前站立许久,与豪华兄弟年龄相仿的她因为有着相同的记忆,对这一作品格外喜爱。《班特2》形似一盏漂亮的水晶吊灯,闭眼熟睡的人头模型被放置在一个个铺了红色丝绒的鸟笼中。 这幅作品是第一件被选中参展的艺术品。因为郑乃铭同样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台湾的儿童很辛苦,要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去学钢琴、小提琴、英文……不能自己做决定,只能努力成为爸爸妈妈想要的样子,鸟笼的代名词就是豢养。” 在比较台湾和大陆的年轻艺术家的不同时,郑乃铭提到,年轻人接受讯息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网络、电视、动漫等。但大陆的年轻艺术家在处理所获得的讯息时显得仓促,不会特别留意背景也就是空间的书写,在他们看来,历史是一个包袱,他们更关注形象本身。而台湾艺术家正是将这一点捡起来了,对于他们而言,这反而是不能轻易拿掉的东西。另一方面,在对个人成长过程中背景的处理方式上两地的艺术家也有区别。“总的来说,台湾的艺术家关注周围环境和关系的存在,而大陆的艺术家重视自我的程度比较高,他们更关注自我。相比较之下,在台湾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看不到野心。” 即使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人也只能跟他自己的记忆遭遇。所以记忆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在一个主题之下,表达也是不同的。正如参展者所言,也许他们的记忆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记忆。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也不一定就能代表“70后”艺术家群体对艺术的理解,但至少正如曾御钦录像里展现的场景那样,那束打入厨房的温暖的阳光,会照到一张怯怯的孩子的脸。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