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亭山色图》品鉴
《松亭山色图》品鉴
《松亭山色图》品鉴
倪瓒(1301年至1374年),原名王廷,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元四大家”之一。
倪瓒通过长期对太湖地区山水的观察,形成了以湿笔勾皴打底,再辅以湿笔干皴的方法来表现土石的纹理特征,并巧妙地运用墨色变化来反映山石的体态,突破了“中锋用笔”的古法,善运侧锋,创“折带皴”。倪瓒画山石时,大致是先画出石形,作皴时,先横后竖,拖锋转为侧锋,偃笔粗擦,相互交叠如折带状,然后再加湿笔皴擦,层层加深,逐渐现出背向,最后以淡墨略加渲染。整个过程笔道极简,笔意枯峭而松润,简略而深厚。又间杂小斧劈皴、豆瓣皴、披麻皴而成,又有逆锋、抢锋之处,无论力度、速度均变化多端,给人以圆厚之感。这是倪瓒成熟时期惯用的处理方法及绘画技巧,《松亭山色图》也是这种风貌。
《松亭山色图》典型地反映了倪瓒的成熟画风。1372年为潘仲辉所作,水墨清华,采用了一河两岸式构图,前景汀树两枝,修竹几丛,房舍屋舍掩映其中;远景低岭缓缓延伸,天真幽淡,中景一片空白,左侧画出一沙渚,在空寂萧瑟的气氛中增添了一份活跃。一切皆出以简笔疏朗,自有一种空阔高旷的境界。与倪瓒的那种自甘寂寞、与世无争的性格相近。树木两枝,无故意的交错与盘曲,树梢有桠槎分布,老藤悬蔓,转折主次,左揖右让,丝丝分明;树叶短笔斜擦,有松动之趣,树干呈纵向,有上升之势,坡石呈地道的折带皴,疏而不简,颇具质感,这是倪瓒的独创。
其实,“一河两岸”的三段平远的构图法,即近坡杂树数株,远景云山一抹,中隔湖水一汪,是倪瓒惯用的手段。这种倪氏图式最早出现在《六君子图》中,而在他晚年创作的《容膝斋图》中发挥到了极致。具体地来研究倪云林三段平远式的构图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画家总是在近岸前景画有坡石、枯树、翠竹和空亭。空亭可以说是倪氏绘画中独有的景物,是他绘画的母题。对其在构图意义上的美学价值宗白华先生有过精彩的分析:“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楚默在研究倪云林的构图思想和技巧时指出:倪氏绘画中的空亭有着象征的意义。以亭的空无一物,象征人的胸无一尘;以亭的吐呐山川灵气,象征心物的交流融合,它事实际上是画家主体生命的化身。
《松亭山色图》右题识数行,位置惨淡经营,倒是那糟糕的乾隆御题,破坏了画面。此图曾经清内府收藏,上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清末流入民间,后归王季迁收藏,并于20世纪40年代携往美国。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