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化交流的实证

唐文化交流的实证

唐文化交流的实证

时间:2007-03-17 08:43:00 来源:中国商报

收藏 >唐文化交流的实证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厚约0.25米,重约2吨。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32行,行书62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碑额上部有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十字架每边都有三颗珠子。而在十字架之下则雕刻了一束莲花,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莲花两侧是两朵白云;在两朵白云的左右,又刻有两束花,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该碑记述唐代景教由大秦国输入并流行于我国之事,对研究我国宗教史有重要价值,此碑久埋土中,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至1644年)在长安崇仁寺出土,原碑现存西安碑林。 唐代对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称为景教。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大秦,即东罗马帝国。公元428年,聂斯脱利派与当时作为东罗马帝国国教的基督教正统派分裂后,逐渐向东传播,流行于西亚、中亚地区,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入中国。此碑的碑文由景教僧景净撰写,叙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及景教在唐太宗至唐德宗140余年间在中国传播流行情况。该碑书法端庄,形制独特。 公元845年会昌灭佛,景教同时被禁灭,景教被禁后,波斯人中的景教徒都聚集在广州一带。公元878年,广州被黄巢攻占,外国人遭到驱杀,从此景教在中国绝迹。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公元1623年(明朝末期),在陕西省西安市的西面崇仁寺,有人无意中挖掘出一块石碑,在上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等字。刚出土时,这块黑色的石碑保存基本完好,上面的字也很清晰。当时许多西方各国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各国。此拓片即现存的惟一一幅明末的全幅拓片。 这块石碑向人们讲述了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一段历史,为世界四大著名石刻之一,是研究大唐盛世中西文化交流珍贵而难得的实物证据。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