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春节老习俗——“海上年俗”风情展侧记

寻回春节老习俗——“海上年俗”风情展侧记

寻回春节老习俗——“海上年俗”风情展侧记

时间:2007-02-24 16:18:00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 >寻回春节老习俗——“海上年俗”风情展侧记

过年儿童戴的绣花虎头帽
 记者在春节期间走进在三山会馆免费开放的“海上年俗——首届上海春节民俗风情展”,感受到展会浓郁的新春气息,也让我们寻回千百年来逐渐被人淡忘的春节传统习俗。 由本报、文广局和黄浦区政府主办的这次年俗展,特辟了50余幅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些几近失传的传统习俗和与之相关的器物。记者了解到,其实从腊月廿三的“送灶”一直到正月底,一切庆贺、祭祀、娱乐、饮食等活动,均被视为过年。在整个年俗活动中,除“送灶(小年)”、“除夕”、“春节”、“立春”、“元宵”这些系列年俗外,还有其他种种风俗,有的是辞旧,有的是迎新,有的是企求幸运,有的为讨吉祥。春节长假即将结束,记者列举些重要的过年环节,供大家回味。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庆。春节,本称“元旦”,又称“年节”,古称“元日”、“元正”、“元辰”、“端日”。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延续发展,春节的主要风俗活动大致有这些内容:一、祭祀天地、祖先;祈年求吉;辞旧迎新。二、拜年贺岁、请春酒、访亲拜友、贺年帖。三、家人团聚、企盼吉祥、享受天伦之乐。四、娱乐、游戏、乐舞、竞技。五、庙会、花会、社火、集市。六、环境美化、居室装饰、卫生活动等。 “送穷”:祭送穷鬼(穷神),是迎接财神的前一步,早在唐代就相当盛行。韩愈曾写过《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也写过《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元宝茶”:上海人在新春期间招待客人的“元宝茶”,所谓“元宝”,即两枚橄榄。 “贴福”:至今不衰的贴“福”字在宋朝就已经很流行了。“福”字倒贴的风俗,相传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他微服出访之际看到一户人家的门户上“福”字贴倒随口说出“福”倒了。随从灵机一动附和道:“对,‘福’到了!” 猜灯谜:元宵节的游艺项目,后延伸到过年的娱乐活动中,是我国独有的民间文艺形式,又称“谜语”、“灯虎”。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谜语的雏形“弹歌”,汉朝产生了“谜语”。南宋时期,好事者把诗谜写在灯上让人们猜,便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灯谜。 祭祖:祭祖是除夕夜最主要的风俗之一。旧时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供祖先像于堂中,罗列果饼,更烛炷香,以祈一岁之安。 龙舞:元宵节期间,各地都有龙舞的习俗。“龙舞”又称“耍龙灯”。龙舞起源于汉朝,经久不衰。龙的形象各有特色,节数不等,但一定是单数。每节内燃蜡烛的称“龙灯”,不燃蜡烛的称“布龙”。上海人的龙灯是用绸布和竹篾制成,9节至13节。 走三桥:民间流行元宵节妇女走桥的风俗,为的是祛病保平安。上海妇女走三桥特别讲究桥的名称。最出名的三座桥是小东门的益庆桥、天官牌坊南的长生桥、邑庙东的如意桥,合起来就是“益庆、长生、如意”。既吉祥,又动听,而且益庆较高大,有二十四级,走起来有劲。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