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展北方草原丝路文物
    港大展北方草原丝路文物
    港大展北方草原丝路文物
    
        时间:2007-02-15 16:12:00  来源:香港大公报
        
        	
        		        		收藏
        		        	>港大展北方草原丝路文物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道出物外:中国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展览昨日开幕。参观者可观赏到八十件唐代至元代的珍贵文物,包括瓷器、玻璃、金银器、马具及景教文物。
  草原丝路始于1世纪
  中国北方的草原自古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自公元前三世纪,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先后在草原上崛起,最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于一二○六年建立蒙古汗国。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改国号「元」。数千年来,居住在北方蒙古草原的各部族,与西方及中原的贸易往来频繁,开拓了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是指横贯欧亚大草原,西达中亚、东欧,北与蒙古及西伯利亚连接,南达中原地区的贸易通道。草原丝绸之路肇始于北匈奴西迁之时,约公元一世纪。
  瓷制景教碑弥足珍贵
  公元六世纪初叶,突厥汗国(552-745)崛起。突厥在欧亚大陆建立了庞大帝国,开拓了与罗马的贸易通道,并先后与波斯、粟特及拜占庭帝国建立密切的关系。是次展览的展品中便有在内蒙古出土的波斯金银器及罗马金币。
  唐代(618-907)中西方交往渐趋频繁,景教开始传入中国。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灭佛,景教也受牵连,从而在中原销声匿迹。到了元代,景教再度兴起,展品中包括一块蒙古汗国时期的瓷碑,是至今出土唯一以瓷制的景教碑。
  唐末,契丹建立辽朝(916-1125),辽代的陶瓷业十分发达,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鸡冠壶、凤首瓶及辽三彩。蒙元时期(1271-1368),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的帝国,令通往欧洲的要道畅通无阻,草原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联系,以及驿道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海外贸易发展。
  反映中西文化互相影响
  中国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反映了数千年来,居住在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兴衰,以及他们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相互影响及交流过程。他们创制的器物,除了带有浓厚的北方民族色彩外,同时融合了中西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中国文化多元与独特的一面。
  上述展览即日至五月十三日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行,详情可登上网站www.hku.hk/hkumag。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