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电影第一刊

民国电影第一刊

民国电影第一刊

时间:2007-01-23 00:00:00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 >民国电影第一刊

四卷四十期(一九三五年十月四日)秋燕 (陈燕燕) 陈嘉震摄
  每本畅销书的产生都是某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的生态的集中表现,一套《电声》,在不经意间与之契合。《电声》存世整整十年,发行总期数超过九百,它的销量也创下了民国影刊的最高纪录。一部电影史,巨星大片固然是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但那些形成整个银色氛围的小事细节,可能更浸润出社会的真实,形成了历史与人生相联结的某种个别而又典型的状态。 1 突兀其来的第3卷 1934年1月,元旦刚过,大上海的报刊市场上便新冒出了一种名叫《电声》的杂志。刊物每周出版一期,彩色封面,售价仅为五分,内容专刊电影新闻与有趣的消息。《电声》第一期就引人瞩目地详细报道了“电影皇帝”金焰和女明星王人美于元旦举行的独特婚礼,接着,又连续刊出了“胡蝶商标案败诉”、“电影皇后选举内幕”、“胡娜裸体照片大交涉”、“艾霞服毒自杀之真因”等大胆犀利的重磅新闻,在影坛和新闻界一石激起千层浪,销量也节节上升,很快达到每期销售3万册的纪录。但令人奇怪的是,这本受到广泛重视,并引起众多跟风的新颖杂志,竟然没有创刊号,它一问世就直接从第3卷起计期,给人以突兀之感。这一另类的举动,给后人造成了很大困惑,日后有不少人因到处寻觅不到《电声》的前两卷而百思不解,更有一些图书馆因此在馆藏目录上作出了错误的解释。 其实,《电声》周刊既非从天而落,也不是无根之树,它的前身是1932年5月1日创刊的《电声日报》。这是一份新颖别致的娱乐报纸,方12开,每日4版,头、二版刊登影片评论和电影新闻,三、四版则分别为播音版和图片版,创办人是林泽苍。这林泽苍绝非等闲之辈,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爱好广泛,尤擅摄影,特别具有经营理念。他从学生时代起就经办实业,挣钱养活自己。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电影事业和播音台蓬勃发展之时,林泽苍眼光敏锐,开风气之先,大胆创办了这样一份集电影和播音于一身的《电声日报》。该报有一个副报名,就明确标明:电影与无线电。林泽苍接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注重舆论的公正与自由,报纸创刊伊始,他就申明:“我们以善意批评电影艺术,为法律所许,决不给任何压力所屈服。”《电声日报》以影评为特色,并率先倡导给影片评级打分,态度强硬,毫不顾及制片商的脸面。播音版则刊发播音界新闻和无线电知识,并逐日刊登各家电台的播音时间节目表。当时仅上海一地,拥有收音机的家庭就在5万户左右,这样一份实用价值很大的报纸广受欢迎是可以想象的。 《电声日报》一炮打响,跟风模仿者也不在少数,而思维活跃的林泽苍又率先变招,在报纸出版了整600期,事业正蒸蒸日上之时,他又将《电声日报》改成了《电声》周刊,篇幅扩大,增加电影新闻的容量;开本则缩小,便于读者随身携带;图片质量也有显著进步。由于报纸摇身一变成了杂志,计期也相应开始从第3卷起计(一年一卷),既点明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又表示了万象更新,从头开始之意。以后的事实表明,林泽苍的这次变招十分及时,大获成功。 2 扑朔迷离的总期数 《电声》1932年5月1日创刊,最后一期出版于1941年12月,发行时间长达十年,几乎涵盖了整个30年代,其丰富的内容汇总起来,大体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30年代电影史。但也正因为它出版时间长,刊期多变(先后发行过日报、周刊、半周刊、月刊),又生不逢时,正处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从而屡有停刊,导致散佚严重,几乎没有一家图书馆有完整收藏。因此,《电声》十年来到底出版了多少期,始终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正确回答,不要说各人的文章错误百出,各家图书馆的记载互不相同,就是《电声》自己在最后一期(第10卷第5期)上标明的总期数:第1080期,也是一个错得相当离谱的数字。笔者这么多年来脑海中始终郁结着这个疑问,凡有机会看到《电声》,必作详细笔记,企望追根寻源,解开谜团。近日,终于看全了一份完整的《电声》,多年来的疑惑也一朝冰释。 《电声》在日报时期共出版了600期,时间从1932年5月1日到1933年底。改为周刊后,刊期从3卷1期起计,第3卷共出版了50期(1934年1月12日——12月28日);第4卷出版50期(1935年1月1日——12月13日),加上年末出版一期“岁暮增刊”(12月20日),实际共出51期;第5卷也出版了50期(1936年1月1日——12月18日);第6卷因抗战爆发,只出了32期(1937年1月1日——8月13日);第7卷出48期(1938年1月1日——12月23日),此卷在37期时改为半周刊,45期起又恢复为周刊;第8卷因“孤岛”时期物价飞涨,成本大增,难以维持,只出了38期(1939年1月1日——9月15日);第9卷更只出版了27期(1940年1月1日——9月27日);第10卷改为月刊,从1941年8月——12月,共出版了5期。接着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电声》也因此宣告停刊。《电声》改为周刊后,除每年分卷外,每期还有一个总期数,如第3卷出版了50期,总期数就是601——650期,按此类推,第4卷也出版了50期,总期数应该是651——700期,但实际上刊物在计算总期数时出现了重大差错。4卷31期为681期,4卷32期应该是682期,但此期却误标为862期,且以后一直误标下去,到4卷50期标为880期,整整多了180号,而5卷1期也延续标为881期,从此一错到底。《电声》总期数的扑朔迷离即源于此。至此,我们已经解开了这个混沌了多少年的谜团:从1932年到1941年的十年间,《电声》累计出版日报600期,周刊296期,月刊5期,总计901期,为民国期间出版期数最多的电影杂志。 3 核心阵营的铁三角 《电声》虽然发行长达十年,但与它长期同甘共苦的主要是三个人:林泽苍、梁心玺和范寄病。林泽苍是《电声》的老板,也是这本杂志的创办人。他1922年创办三和公司时尚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所谓“三和”,即指天和、地和、人和,这也是他长期坚持的做人和经商的理念。1925年林泽苍创办《摄影画报》,向内政部领取的登记证为国内出版物的第一号,其把握机会之敏感于此亦可见之一斑。1926年林泽苍大学毕业,获商学士学位,开始专门致力公司发展,先后经营过摄影用品、乒乓用品、明星照片和出版物等。公司创意曾屡被人模仿,但林泽苍主持下的“三和”推陈出新,无时无己,故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2年,林泽苍创办《电声日报》,以言论强硬,批评公正,消息灵通,图片美丽而一纸风行,震惊电影界和新闻界。但林泽苍的主要兴趣始终在摄影方面,他曾任圣约翰大学摄影研究会会长,并发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组织举办过多届全国摄影展览大会。《电声》创办之后,他就把编辑重任交给了梁心玺和范寄病,并公正声明,所有编务完全由梁、范二人作主,显示了其过人的气度和雅量。 梁心玺是林泽苍最初的合作者,《电声》的具体编务,最早就是由他承担的,他也是唯一一位经历了《电声》从创刊到停刊整个过程的主编者。《电声》停刊以后,梁心玺辅佐林泽苍,苦心孤诣,为恢复《电声》这块金字招牌而备尝艰辛,战后曾一度依附他刊而重新亮出“电声”二字,虽然最终仍告失败,但其坚韧的意志仍令人钦佩。 范寄病是从3卷41期起加入《电声》阵营的,他与梁心玺长期合作,《电声》每期代表编辑部意见的《我们的话》,就是他们两人轮流执笔的。范寄病在《电声》中主要负责文字的组稿和编辑,一度曾全面主持电影方面的内容(梁心玺主持娱乐内容)。抗战爆发后,电影制作中心暂移香港,为消息报道的及时和准确,范寄病亲赴香港,直接向上海发稿,保证了刊物影讯方面的优势。曾创造《电声》最高销售纪录的“阮玲玉哀荣特辑”(4卷11期)和“胡蝶潘有声结婚特辑”(4卷48期),也是由范寄病直接策划并坐镇指挥的,为此他曾忙得接连两天顾不上吃午饭。 《电声》的销量在当时影刊中遥遥领先,故他们能够做到:不登影片广告,不收受任何方面的津贴,不接受片商或院方的试映赠券,并拒绝电影公司的宣传稿件。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独立思考,不受支配,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则是因为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体面而尊严的生活。《电声》的三个主要支撑者:林泽苍、梁心玺和范寄病,一做就是近十年,这在其他出版年份较长的各类期刊中是不多见的,而《电声》正是赖此得以保持长期一贯的水准和风格! 4 办刊风格的持久性 《电声》从创刊时即以“舆论公正”为标榜,日报时期以影评为主,改为周刊后,注重对电影新闻的评述,刊物主要宗旨,即“供给读者充分的电影新闻与有趣的消息”。为了凸显《电声》作为影坛公共媒体的客观公正立场,编者曾反复强调:“《电声》是读者共有的刊物,绝对不是主持人和编辑人的私产,所以我们一向以读者的立场为立场,以影迷的利益为前提,不受威吓利诱,不为人所利用,消息力求翔实,言论力求严正,我们不肯吹毛求疵,我们也不徇卖面情。”为保持刊物的独立性,《电声》甚至不向演员和导演主动约稿,因为“有了友谊少不得要生出一种面情或挂牵,而这种面情或挂牵或者要使我们将来说起话来不太方便。”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刊立场和编辑理念,《电声》以客观报道影坛动态为己任,雅俗兼蓄,追求真实,有闻必录,刊发的新闻范围几乎涉及整个30年代影坛的方方面面。 《电声》的新闻报道有其鲜明的特色,它对一些比较引人瞩目的影坛新闻,往往采取跟踪采访,连续报道的方法,分析事件的背景,回顾事件的始末,随时补充、更正相关内容,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专题文字。这类系列专题报道有:“早期默片演员夏佩珍沦落的前因后果及期间发生的种种波折”、“阮玲玉服毒自杀详情及其原因剖析”、“黎锦晖、徐来夫妇与《大都会日报》之间的笔战回顾”、“漫画家叶浅予与系列影片《王先生》之间的种种关系”、“好莱坞影片《大地》在中国引起的轩然大波及其修改情况”、“影片《木兰从军》在渝被焚事件的前前后后”等等。这些专题报道有的以整整一期刊物的篇幅重点推出,有的连续数月跟踪采访,因此其内容既有相当的深度,又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文献,如有关阮玲玉逝世的专题报道中,披露了导演但杜宇曾拍过阮玲玉对白歌唱片一卷,是阮仅有的有声片资料;还揭露了梁赛珊受唐季珊所迫伪造阮玲玉遗书之事,并转载了首发于《思明商学报》上的阮玲玉的真正遗书。 《电声》发行十年,始终保持如一的风格和品质,注重影坛日常活动的记录,坚持“市民情趣”、“大众阅读”的宗旨,是当时最为畅销的电影刊物,堪称“民国电影第一刊”。
《电声日报》版面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