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百件镇馆之宝震撼京城
荆楚百件镇馆之宝震撼京城
荆楚百件镇馆之宝震撼京城
时间:2006-12-19 09:41:00 来源:中华收藏网
收藏
>荆楚百件镇馆之宝震撼京城

|
| (1990年从黄梅征集而来的汉王陈友谅称帝玉玺。刻有:“汉授天命主公之印”字样。) |
|
湖北省古称荆楚,文化遗存众多。无论是文物的总量还是文物单位保护级别,都位居全国前列。11月21日,作为湖北在京举办“湖北文化周”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来自湖北省多家博物馆的152件(套)精美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观众反映热烈,主办单位决定将原计划12月21日结束的展出。观众反映热烈,主办单位决定将原计划12月21日结束的展出,延期一个月。那么,这个文物精品展何以在京城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
百件精品均为“镇馆之宝”
今年5月,省博接到通知,要调配文物进京参加“湖北文化周”系列活动。
“接到电话,我们刚开始有些为难,因为当时正准备在意大利筹划一个精品文物展览,两个展览都要保证质量。除此之外,省博物馆还要正常开放,肯定也不能对‘宝贝’进行大搬家。最后,经过统筹安排,精心挑选了152件(套)文物,进京展出。”省博物馆一名工作人员说。
“进京的文物,件件是宝物。”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说。
“在京《湖北文物精粹展》的152件(套)文物,全部来自湖北省境内各博物馆。其中被各博物馆称为‘镇馆之宝’的国家一级文物就占了90%,这在以往的文物展中是十分罕见的。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继国庆50周年赴京展出后,第二次在京亮相。另外还有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孝感市出土的‘云梦秦简’、九连墩楚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充分体现了荆楚文物鲜明的地域特色。”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经过调配,进京展品还包括:距今约100万年的、被学界定名为“郧县人”的两个古人类头骨化石;距今约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陶器中所含的稻谷壳;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盘龙城出土的青铜钺、玉戈,崇阳县白霓出土商晚期兽面纹青铜鼓,战国早期曾侯乙青铜鉴缶、十六节龙凤玉挂饰、龙形玉佩等,荆州东长湖南岸楚墓出土战国楚王孙鱼青铜戟,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漆木簋、青铜方壶、人擎灯等,郭店《老子》简,武昌何家垅出土的唐乐俑等等。
引人注意的是,湖北虽然很少出土元代文物,但在黄梅出土青花莲花玉壶春瓶和元延祐六年(1319年)的青花牡丹纹盖瓶堪称精品。2001年钟祥明代梁庄王墓、2006年5月发掘的郢靖王墓,出土了不少官窑青花瓷器,其中郢靖王墓“四爱图”和龙凤纹梅瓶和梁庄王墓出土的人物故事纹青花瓷钟,可称得上是瓷器中的精品。
一件瓷瓶保险费高达5亿元
一步一景,处处有看点,是《湖北文物精粹展》最大的特点。
整个展览以“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秦汉简牍、秦汉隋唐时代、宋元明时代”为五大单元,按年代编排,展出的文物都是每个时代的文明精华,基本上代表着所处时代楚文化的最高水平,也往往代表着当时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文物中,80%以上还是第一次公开展出,连解说员都说大多数文物她是第一次看到。
首次展出的珍贵文物竹简和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格外受北京市民垂青。
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北各地陆续出土了大量战国、秦、西汉时期的简牍,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竹简。战国楚墓出土的大量简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思想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其中出土自湖北楚墓的楚简和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的楚简则是继西晋汲冢竹书以来先秦文献的空前发现,它的发现改写了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史。
提起头盖骨,大多数人会想起北京人头盖骨,实际上,出土于湖北的郧县人头盖骨年头更早。
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青曲镇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蓝田金丝猴、武陵山大熊猫、云南水鹿等动物种属。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但鼻根点凹陷,类似于欧洲古人类,科学测定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由此可见,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郧县发现的“郧县人”古人类头骨化石,比“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年代更早且保存完整,堪称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而展品中还有2004年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发现的五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这为讨论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最新材料。
文物异地展出,对国内很多博物馆来说,资金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导致很多博物馆要么依赖国家拨款,要么难以为继。
据参加《湖北文物精粹展》展出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出的152件(套)文物进京,属国家机密,王红星馆长和十多名工作人员全程陪护,由荷枪实弹的武警负责押送。虽然活动由省政府主办,但如此规模的展览,费用很大。按照国际惯例,保险费用是文物价值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七。”
据介绍,仅郢靖王墓出土的青花四爱梅瓶,其保险费就高达5亿元。“这152件(套)文物,可以说件件都价值连城。”
梁庄王奢华生活曝光
梁庄王墓位于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二组龙山坡上,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九个儿子朱瞻土自及其妃子魏氏的合葬墓。梁庄王的正妃纪氏“早夭”。宣德八年,梁庄王22岁时,20岁的魏氏被册封为梁王妃。他们仅共同生活了8年,梁庄王便“以疾薨”。魏氏悲痛欲绝,“欲随王逝”。皇帝为此降旨安抚,要她存留下来,抚养梁庄王的两名幼女。朱瞻土自下葬时,只将墓门封堵而没有封墙和回填土。相隔十年后,王妃魏氏过世,再将原先封堵墓门打开,将王妃与梁庄王合葬。
2001年,省考古所和地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墓内出土各类随葬品1400余件(套),“其中以金、银、玉器及首饰、腰带和密教文物为主,在已经发掘的明代亲王墓中非常罕见”。
据中国地质大学专家鉴定,该墓出土文物用金量高达16公斤,用银量13公斤,用玉量14公斤。各种镶嵌的宝石有700多颗,其中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四大名贵宝石,产地都不在国内,可能来自东南亚,可能与当时郑和下西洋有关。
据该墓发掘领队梁柱介绍,很可能因为朱瞻土自及其妃子魏氏二人没有子嗣,大量宝物无人继承,便随葬在墓中,使得看似简陋的梁庄王墓,堪称一座堆金砌银的宝库。
此次展出的梁庄王墓的文物,给人们一种印象:明朝皇族生活奢靡,他们平时用的是“金执壶”,王妃手上、头上戴的是镶着各种宝石的戒指和簪子,金帽子上还镶有一颗200克拉的蓝宝石。更令人称奇的是,考古人员还在墓中发现了由32片玉叶、16件串饰、4件玛瑙等组成的“玉叶组佩”,“玉叶组佩”一般用于节制女性的仪态。
展出中,还有一个细节十分有趣。1958年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江陵长湖南岸楚墓中发现两件戟勾,上面的铭文证明它们是楚王用戟,被命名为“楚王孙鱼双戈戟”。当时以为这是两把戟,所以一件戟勾作为重要文物上调国家博物馆。后来的研究证明,它们是一把戟的两个勾,这把戟于是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分离。这次两家博物馆将它们一起展出,“双胞胎”终于合璧。
观众热情让展览延期一月
这些或是首次展出,或是极少有机会公开亮相的文物,着实让京城观众激动了一把,引发万人参观热潮。
“展览现场人来人往,虽然十分宁静,但仍能感受到观众浓厚的兴趣,一些观众不仅仔细观看,有的还作记录,有的描摹。观众中有许多海外来客,一位美国小伙子居然用流利的汉语为观众讲解文物,而且头头是道,看来是研究有素。这也从一个细节说明,楚文化已被全世界关注。”楚天金报记者刘蜀鄂对展出现场是这样描述的。
在北京展出已进入20天后,市民们参观展览的热情势头不减。在此情况下,展览组织部门研究同意将原定展期30天的展览再延期一个月。
业内人士称,《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展》的火热场面,是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地方展览中不多见的,也极大地提升了湖北文化影响力。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