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减邮票另辟蹊径

附减邮票另辟蹊径

附减邮票另辟蹊径

时间:2006-12-09 17:30:00 来源:中国商报

收藏 >附减邮票另辟蹊径

  从今年11月15日起,国内信函、明信片业务资费标准上调。集邮源于邮政,可以说每次邮资调整都会引起集邮爱好者的关注。而早在1990年7月31日,我国基本邮资保持不变长达40年后作首次最大规模调整时,已有一位上海集邮者“先知先觉”提出了一项集邮发明——“附减调资邮票”。   谢大胜,上海市一位普通的会计师,也是一位普通的集邮爱好者。或许是集邮者固有的猎奇心理,也或许是会计师对数字的天然敏感,谢大胜携同其子谢志杰发明了一种前所未闻的“附减调资邮票”,并向专利局申报外观设计专利。所谓“附减调资邮票”简称“附减邮票”,是相对于已有的在面值之外添加数值的“附加邮票”。而公众和集邮者最为熟悉的“附加邮票”当属附捐邮票。   “附减邮票”绝非异想天开,无中生有。事实上,从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7月1日的9个月里,国内常用邮资调整了7次,其中增加邮资5次,降低邮资的2次。而从1990年7月31日起至1999年3月1日,三次国内常用邮政资费的大幅度调整均是上调,以致于给人邮资调整就是上涨的错觉。   从世界范围而言,“邮票之父”英国的罗兰·希尔1837年在其《邮政改革:重要性和实行办法》一文中提出了均一邮资的主张和预付邮资的方案,直接催生了“邮票”的概念,堪称现代邮政史上打破固定思维模式的伟大发明,其切入点正是降低邮资。   以往各国邮政在应对邮资下调时,常临时采取将高面值邮票剖开或加盖改值出售贴用等非规范措施,甚至索性发行仅适用邮件类别标识的字母邮票、无面值邮票,以不变应万变。   1991年9月25日获授权公告的谢氏“附减邮票”构想另辟蹊径,邮票面值改为“A-B”公式的新颖数字组合,“A”表示调整前的邮资标准,“B”为调资额,通过减号“-”运算后即为该邮票的售价。按照发明人的设想,“附减邮票”同样适用于邮资上调,即“A”理解为调整后的邮资标准。   尽管迄今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邮政部门将这项集邮发明真正付诸实施,但谢氏父子已抓住1990年至1999年三次国内基本邮资调整的时机,先后设计印制了三种“附减邮票”集邮纪念张。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