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 周康王期间。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3千克。铭文291字。传为清代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司母戊大方鼎 商后期。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这是中 |
|
|
尽管被形象地称为“一方一圆”,但与司母戊大方鼎相比,子龙鼎只能说是“默默无闻”。然而,子龙鼎在历史史料的记载中为何不见任何踪迹?
为了消除种种疑惑,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器专业组的专家在纹饰、铸造工艺、铭文内涵等方面下手,希望能揭示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子龙鼎的真相。
年代断定:商末周初
“据传,子龙鼎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即流入日本。”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研究员指出,子龙鼎在世界上的首次公开面世,是在2004年6月千石唯司的私人收藏品展览上。直到现在,关于该鼎的记载极为罕见。因此,推断其的年代归属,只能凭借其他类似圆鼎的特征,包括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
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冠英说,“时代特征,是考古学考证中的利器。一般来说,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在时代特征上相和谐。唐装有唐装的特色,历来一定时期的服装都会有特定的风貌特征,一定时期的文物也会有一定的科学标准。”1956年殷墟后冈圆形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尽管通高不及子龙鼎的一半,但轮廓极为相仿,其口沿下的饕餮纹构造几乎相同,只是前者的饕餮纹间没有设置龙首装饰。
而1990年殷墟郭家庄M160墓出土的圆鼎,形制、纹饰也同子龙鼎接近。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凤瀚指出,通过形制学角度分析,子龙鼎的年代应该在商晚期偏晚,近于商末。
而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陈佩芬则著文指出,子龙鼎是西周早期杰作。“武王克商后,周人接收了商人的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由此在西周早期一段时间内铸造的青铜器,还会保留原来的模式。”对此,王冠英指出,其实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和殷墟晚期的青铜器有很多相同点,既有继承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子龙鼎应该划归商末帝乙、帝辛(纣)或周初武王、成王时期。
当然,在王冠英看来,这种差异也有过渡性。“商末的年代划分是学者比较认可的。其实即使说铸造于西周初年,子龙鼎也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圆鼎。”王冠英表示,子龙鼎是目前发现的商末周初最大的圆形青铜鼎。确定了年代,它与司母戊大方鼎(商周时代最大的方鼎)的“一方一圆”才真正能够对应起来。
铭文是“龙图腾”的表征?
子龙鼎有铭文“子龙”二字,就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专家指出,这是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
铭文上,“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而“龙”字则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字的形象完全类似一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形,张口,圆目。头上硕大的瓶形角突出,与龙头并不连笔。
王冠英还介绍,在子龙鼎的上腹纹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龙”的痕迹。
上腹纹饰的瓶形角,与“龙”字形的瓶形角类似。
由此,认为“子龙”是商末周初龙文化信仰的一种表现,便成为对这一“子龙”铭文造型的一种解释。
不过,王冠英指出这种单纯从造型、纹饰上的推断是不够的。“考古、文献、甲骨文资料,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揭开历史真相。”王冠英指出,“子某”的称呼通常见于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同时也能在商周典籍上所见。现存甲骨文中总共出现了100多个不同的“子某”。
“其实现在见于著录的有‘子龙’铭文的商周青铜器,有子龙壶、子龙爵、子龙斛等。”王冠英表示“子龙”的铭文并不独子龙鼎所有。
其中子龙壶,铭文由《殷商金文集成》9485著录,只是器形并未见有所著录。其铭文拓片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王冠英看来,这些子龙器,有的与子龙鼎“龙”字构形相同,有的作“卷龙”形象。而与子龙鼎“龙”字形相同的子龙壶应与子龙鼎有同人或同族的联系。
对此,朱凤瀚也表示,在商晚期与周初的金文中,作器者称呼“子某”时可能为私名,但也可能是氏名。
由此,无论是哪种情况,“龙”铭文指代的也只是一种称呼。所以,子龙鼎的“龙”字,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并没有太大关系。
来自商周重要部族?
在古代,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那么,有着庞大身躯的子龙鼎是否也会与商王有关?
王冠英指出,“子某”的称呼指代的是有“王子”身份的宗法贵族,但更多的是商王国内担任卿士僚尹的具备强大势力的宗法贵族长。这些宗法贵族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子龙鼎的主人应该是商末的王子或一个强族。”“‘子龙’的写法或许还与‘子龚’有关。”王冠英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一些商周青铜器上,铸有“子龚”或“龚子”的铭文。其中,“龚”字所从的“龙”字造型多与子龙鼎的“龙”相似。“‘龚’、‘龙’古音相同,这是我们推断子龙鼎族氏地望的一个依据。”王冠英表示如果“龙”字与“龚”真有相连关系,那恰恰可以证明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河南辉县古称“共”,“共”又与“龚”通假。由此可以推断“子龙”可能是商末周初“共”地部族的首领。
这一推论恰好也可证明日本收藏家所说的“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子龙鼎最早见于日本举行的《中国王朝之粹》展览,图录说明指出子龙鼎可能出土于河南辉县,但并未说明根据。朱凤瀚指出,从“龚”与“龙”的通假关系中,也许可以给出子龙鼎出土地之谜。在很多早期材料中记载有“龚后”、“妇庞”、“后龚”等名称。
认为,这些名称都是指代商王的配偶。姓氏显示,她们是出生于龚氏的女子。
因此可知,居住在龚地的“龚氏”,与历代商王一直保持着通婚的关系。
近年来,河南辉县曾给考古学界带来不少兴奋点。其中的孟庄遗址尤其引人注目。如果子龙鼎真的出土于辉县,是否会是孟庄遗址群的手笔呢?
王冠英表示,这个问题在学界也讨论过。专家郝本性认为如果真出自孟庄遗址群,就会有更多的相关联的历史记载,但现在至今还没有更多发现。
“不过,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要真正认识子龙鼎,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我们可以追本溯源,找出与子龙鼎相关的‘子龙器’之间的承继关系,了解它们是否为一个共同的族所共有。再者,也可以对‘子’的身份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阐释出‘子龙’的蕴涵。“王冠英指出,这些都是子龙鼎研究中未竟的命题。
■花絮
子龙鼎“回归”路
在专家的认识中,一般都认可子龙鼎经由日本专门从事中国文物国际贩卖的山中商会运入日本,从未公开露面,销声匿迹近100年。
2002年前后,子龙鼎照片通过多种渠道传至中国,被一些学者见到。
2004年6月,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陈佩芬访问日本时,首次在日本企业家千石唯司家中见到了子龙鼎的实物。
2005年底,子龙鼎到了香港。子龙鼎的神秘“现身”也引起了一些藏家的关注。其中一些人透露了竞价购买的意向。
2005年12月和2006年1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赴香港,对子龙鼎进行实物鉴定,并征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专业组所有专业委员意见。专家一致认定子龙鼎是罕见的青铜重器。子龙鼎进入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之列。
2006年4月,沦落异地近百年的国宝子龙鼎“回归”。
2006年6月,子龙鼎在国家博物馆有了第一次与中国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是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工作项目,旨在抢救我国流失海外及散落民间的重要珍贵文物。曾抢救诸如《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珍贵文物。
王冠英表示,国家回购文物与个人回收文物不同,涉及到许多保密的内容,因此类似价格等有些细节不便在媒体上公布。子龙鼎的回购经历了严密的几个阶段,是得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专业组所有专业委员的一致同意。至于子龙鼎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回购,王冠英指出,子龙鼎最终是从香港一名收藏家的手中得到,以国家名义收藏也是打动私人收藏家的一个原因。
■新知补丁
共地与共和
“共”地,在今河南辉县。武王建周,传九世到厉王。厉王以残暴著称,公元前841年被民众驱逐,史称“国人暴动”。随后,因太子年幼,卫僖侯之子卫和摄政。因他被封在“共”这个地方,所以也被称为“共伯和”,史称“共和元年”,这一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也有学者认为,“共和行政”是由周公和召公联合行政。
孟庄遗址
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重要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存、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
1992年7月至1995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掘,并入选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该遗址位于古共地,同时又是商代晚期城市遗址,因此子龙鼎可能与这一遗址有关。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