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从“韩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从“韩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时间:2006-09-12 14:51:00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
>从“韩瓶”引出的上海故事
7月31日《晚报》消息:82岁的钱元龄先生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捐献家传的“韩瓶”。对不少上海人来讲,韩瓶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韩瓶是一种介于瓷与陶之间的瓶,通常高在25——30厘米之间,纺垂形,广口,口沿有4纽。用途说法不一。
据宋皇家编《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九·酒曲杂录》中,北宋的秀州(州治即今嘉兴,今上海当时属秀州)有17个“酒务”,其中就有华亭(今松江)、青龙(今旧青浦)、上海等酒务。所谓“酒务”就是政府设立的酒类市场和征税管理机构。江南是中国大米的主要产区,自然也是米酒的主要产区。这也是目前能知道的“上海”地名的最早的记录,所以我认为,今人往往把上海城市的发端归功于“渔村”,还不如归功于“酒乡”更有史可据。
韩瓶就是酒瓶。在今天的旧青浦、厂头等地还保留若干叫作“酒瓶山”、“韩瓶山”、“瓶山”之类的地名,旧志都认为是以瓶堆积如山而得名的。一直到几十年前,上海西部郊区的农舍里经常可以看到随地乱扔的韩瓶,农民在耕作时,不留意就会挖到一只韩瓶,可见当时韩瓶之多了。
赵彦卫是与韩世忠同时代的人,其著《云麓漫钞》中讲:宋建炎年间,韩世忠的韩家军驻守江南,韩世忠带兵另有一套办法,他先以比武的方法从部队基层中选拔出一批勇猛的战士,将这批战士编成“亲随军”,也叫“背”,“背”很勇猛,也有些特权——“一入背,诸军统制而下,与之抗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攻坚,遣背军,无有不破者。”那么,这些“亲随军”为什么被叫作“背”这个古怪的名称,赵彦卫作了解释:“燕北人呼酒瓶为,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人负之。范(一姓范的参政)使燕,见道中人有负者,指云:‘此背危也。’故韩兵用以名军。即,北人语误。”韩家军驻守此方时,已有叫“亲随军”士兵为军官背酒瓶的军规,移驻江南后,江南的酒瓶自然也成了韩家军士兵背的酒瓶,人们以此呼此种瓶为“韩瓶”。
另一种说法韩家军是以北方人为主组成的军队,北人不善水,而江南多河渠湖泊,韩家军又把酒瓶当作“救生衣”,酒瓶平时装的是老酒,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必须渡水,把酒倒去,把空瓶绑在身上,就可以顺利泅水。这种猜测也有一定的道理。
韩瓶不仅记录了当年韩世忠率韩家军在上海抗金的历史,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上海地区曾是中国重要的酒产地和贸易地。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