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美术的早熟年代
鼓浪屿美术的早熟年代
鼓浪屿美术的早熟年代
鼓浪屿的西洋美术比西洋音乐成熟得早。上世纪二十年代,当鼓浪屿琴童们刚刚在学习弹奏教堂颂诗伴奏乐曲的时候,西方新潮画派的理念与技法已被鼓浪屿的画家们融入到美术创作中。
鼓浪屿早期油画在世界许多地方展出。美国里根总统对鼓浪屿早期著名美术大师林克恭偏爱有加,并收藏他的作品。
鼓浪屿的西洋美术比西洋音乐还成熟得早
鼓浪屿的西洋美术比西洋音乐成熟得早,这里的绘画从古典画风演变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过程的时间是很短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当鼓浪屿的琴童们刚刚在学习弹奏教堂颂诗伴奏乐曲时,西方新潮画派(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及表现主义)的理念与技法已经被鼓浪屿画家融入到创作之中。当时,以鼓浪屿为中心的厦门美术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形式多样,有家庭式的艺术沙龙及创作群体,经常举办美术展览,进行学术交流。参与者不但有本地和国内(包括台湾)的美术家,还吸引了东南亚、日本等地著名美术家加入,一道崇尚油画、水彩画的研究和创作。
台湾著名油画家张万传先生年轻时没有机会去欧洲学习绘画,当他了解到厦门美术得天独厚的艺术创作空间,毅然来到厦门并加入这里的美术团体。鼓浪屿的景色深深地让张先生着了迷,几年间他踏遍了鼓浪屿的每个角落,创作了大量描绘鼓浪屿的油画作品,其中《鼓浪屿教堂》、《鼓浪屿人家》等画作入选几届台湾省“府展”,作品都带有鲜明的苏丁(野兽派绘画代表)的神韵。张万传先生1940年回台后对朋友说,他在鼓浪屿几年的艺术生活圆了他的“巴黎梦”。
鼓浪屿人最先接受西方美学观念,西方美学观念在这里找到了落脚点。地处于亚热带的东南滨海小岛鼓浪屿的自然地貌优美,充沛的阳光和宜人的气候,景色绚丽迷人。这里有风格迥异的各国建筑,有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名人,有令人神往的人文风情与艺术氛围……这些都是鼓浪屿产生审美要素的基本条件。发现鼓浪屿之美的是生活在这里有艺术天赋的人们,他们运用西洋的绘画材料,最先创作了大批表现鼓浪屿秀丽风光的美术作品,鼓浪屿也产生和成就了一批对时代卓有贡献的画家——林克恭、周廷旭、杨赓堂,黄燧弼、林学大、谢投八,周碧初、郭应麟、张万传、龚鼎铭、许声基、龚植、吴大一、王逸云、叶永年和黄莲汀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洋美术热大大地推动了厦门文化艺术的发展,辐射面波及台湾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可以说,西洋画这一外来艺术门类在国内从引入、兴起到发展,鼓浪屿是处在领先地位的,这股美术创作热潮大大提高了厦门城市的知名度。当时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台地区和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带在国内形成了南北两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
英国皇家艺术家协会首位外国会员
说到鼓浪屿早期油画,不能不提到林克恭和周廷旭。
林克恭(1901—1988)是台湾实业家林菽庄(著名的台湾板桥花园与鼓浪屿菽庄花园园主)之子,早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法律、经济,先后进入伦敦大学斯雷德美术学院、法国裘里安美术学院、瑞士日内瓦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回国后任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上世纪四十年代去台湾,任台北美术学院院长。后移居美国,是美国画坛的一位著名画家,在世界许多地方举办画展。里根总统对他特别赞赏,并收藏他的画。
周廷旭(1903—1972)出生于鼓浪屿,他是第一位被聘为英国皇家艺术家协会会员的外国人。1920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史与考古,1921年进入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此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周廷旭有敏锐超前的审美眼光,是一位将中国的美学观念成功结合到西洋绘画中的先导者,欧洲、东南亚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38年后移居美国。
两位大师留存在鼓浪屿数十幅早期油画原作,有风景,有静物花卉,有人物。这些油画已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画框虽已陈旧,但是画面油彩依然斑斓,笔调依然清新,从中可以看出,鼓浪屿的土壤孕育出的美术先驱早就在中国的东南角与西方同步创造人类文明。
旅欧学子练就的色彩眼光
在西风东渐的艺术热潮中,从鼓浪屿赴欧洲学美术的画家由于地理环境的缘由,似乎特别钟情于西方印象派及印象派以后的色彩表现。学成回国时,发现他们所练就的色彩眼光那么地适合于表现鼓浪屿的自然风光,即便是南京、上海、杭州等其它地区赴欧学艺的先驱在鼓浪屿的写生创作中也都富于色彩的表现力。他们放弃西方传统绘画描摹自然、追求色彩空间的手法,应用色彩的明快对比,强化色彩的纯度及冷暖对比;应用大的笔触和大的色块的造型手法,与鼓浪屿景观的斑斓色彩和宁静气氛尤为神似。今天看来,这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鼓浪屿的美术作品仍然令人惊叹,如《月下昙花》、《瓜叶菊》、《海边夕辉》、《早市》、《舞者》等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画面构成和色彩形态讲究,色调和悦,用色对比洗练,我们看到的不是色彩的塑造,而是色彩的歌唱,从中可以感受到法国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画风。用笔用色随着画家情感跌宕起伏,流畅贯通又有中国的运笔韵味。时隔几十年,观赏这些美术作品仍觉意味犹新。
激发艺术灵感的地方魅力犹存
由于战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对创建厦门文化历史有卓杰贡献的画家被迫离开鼓浪屿,去异国他乡另求发展,鼓浪屿美术创作活动跌入低谷。
新中国成立后,名画家杨夏林教授在鼓浪屿创办美术学校,鼓浪屿又成了培养莘莘学子不可多得的艺术殿堂。鼓浪屿岛民为美术学校的创办鼎力相助,不少文化世家纷纷献出家藏的珍贵绝版画册、藏画,意大利大理石雕像,古董文物等,充实和丰富了教学资源,在信息贫乏的年代,开阔了师生的眼界。如今学校发展成为门类齐全的艺术设计大学,师生达2000多人,占鼓浪屿现有人口的六分之一,在鼓浪屿的人文环境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美术领域兴旺发达。
回望历史,鼓浪屿永远是激发艺术灵感的地方,是画家的天堂,她的特色魅力也不断吸引海内外的美术家到这里来,与本土画家一起创作,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去赞美他们心中的鼓浪屿,更使鼓浪屿神采飞扬。
鼓浪屿不仅是琴声悠扬之岛,也永远是追求视觉美的圣地。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