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双龙戏 举之一羽轻
视之双龙戏 举之一羽轻
视之双龙戏 举之一羽轻
多年前笔者购得一个薄如纸、轻如羽、内涂金漆,外髹黑漆的夹柠脱胎漆碗。其口径11厘米、高5.5厘米、壁薄仅1.5厘米。刚购得时碗内外污垢遍身,隐约显出一些图饰,于是笔者清洗,不料外壁锃亮乌黑的底子上显露出金、银、红、灰等漆料描绘的极细腻的一幅双龙戏珠图,龙的造型虽画得不够凶狠有力,但笔法纤细,龙的须发丝丝入扣。碗上的彩漆纹饰历历在目,毫无退色剥落,碗内壁仍金光灿灿。碗底有金色的字款:“沈绍安德记”和“特等”字样,英文:“SHEN SHAO AN TE KEE”、“FOOCHOW CHINA”(中国福州)。
这是清代乾隆时福州脱胎漆器首创者沈绍安的后人──第六代继承人所作,因第五代沈正镐、沈正恂在宣统二年(1905年)时还将制作的脱胎漆器参加“南洋劝业会”展销夺魁,所以第六代“德记”的脱胎漆器应在民国早期所作。
我国的髹漆工艺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而夹柠脱胎漆器也早在战国就已出现,笔者还觅到过汉代脱胎漆器耳杯的残片。而到了清乾隆时福州人沈绍安将此技法加以改进发扬,把脱胎漆器工艺推到新的高度。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郭沫若先生对福州脱胎漆器作了恰如其分的比喻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如此轻巧单薄的器物却不怕水浸、不易变形、漆色不退、耐酸耐碱,这得益于脱胎漆器精湛和繁复的制作工艺。制作它先要雕制一个泥模或木模,其上裱好几层毛边纸,然后刷上脱离剂和生漆若干道,再裱上夏布或绸布,布上髹生漆数道,再脱去泥胎或木胎,便成了一个基本造型。其后还要上推光漆、描绘图案等。制作一件脱胎漆器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制作和阴干都十分费时,所以没有几个月时间是做不成的。
笔者所藏这只脱胎漆碗虽造型平平,但它能完整反映福州脱胎漆器的精湛和优秀。福州漆器不愧为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驾齐驱的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之一。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