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武则天墓赌明天
别拿武则天墓赌明天
别拿武则天墓赌明天
挖与不挖,一座千年古墓引发一场几十年绵绵不休的争论。道理是明摆着的,可开挖的声音却年年露头。
外界盛传的武则天墓其实是位于陕西西安的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墓——乾陵,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陕西省一位著名的考古专家提出要对其进行发掘。事实上,陕西当地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对其发掘的申请,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乾陵发掘的政策也一直没有变化,就是不支持发掘。乾陵为什么不能发掘?而陕西当地为什么又要坚持发掘呢?
武则天墓为何挖不得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惟一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墓。同时,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有文物工作者曾推算,里面的各种珍贵文物最少有500吨!专家还推测顶级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挖开就意味着石破天惊,然而国内多数考古界专家学者还是宁愿选择让它们继续沉睡。
刘庆柱:挖得了但保护不了。
不论是长沙马王堆还是定陵,所有的考古事实证明,文物挖出来不如在地下埋着保存得好。我亲眼看到太多古墓里出土的彩绘文物在空气中很快就失去了原本鲜艳的色彩,而我们只能是很痛心,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他们。目前对地下出土丝绸、纸张、彩绘文物保护技术还差得很远,国外再先进的技术也同样解决不了这些保护问题。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物质,对它们的保护要特别注意。一旦处理不好,文物就永远破坏或消失了。既然我们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能保护好这些文物的要求,那么就不要去破坏武则天墓里的文物的保存环境,让它们再埋个几千年也是没有问题的。
万全文:根本没必要去挖。
如果要挖掘应该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古墓已经破坏得很严重,文物在地下不能保存了,必须要换一个新的保存环境。国内的大墓葬包括乾陵在内,大部分地下文物保存比较好,留给子孙后代是没有问题的,没必要去动。况且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发掘的大墓葬已经不少了,古代遗址也很多,但还没有时间去消化,已经够那些考古学家研究一辈子了的。
李国荣:应该留给子孙后代。
从古到今,提起女皇武则天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她治国理政的功与过,她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个人生活,无不让人感到好奇,想探个究竟。但这只是站在个人情感的角度上,冷静和理智地想一想,武则天墓应该留给子孙后代。
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千秋万代的,在我们这一代,打开的祖坟已经不少,应该给后人再多留下一些。这是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人对历史应有的负责态度。我想几千年的古墓一经打开,不论保护技术多么的好,都势必改变或者破坏了它原有的存在环境,总是要以某些文物的损坏为代价的。地球上就这么一个武则天墓,一旦打开就不是原样了,一旦有点闪失就无法挽回了,现在应该做的不是挖墓,而是做好陵墓的保护工作,把一个原汁原味的武则天墓传给我们的后人。
耿志潮:不能助长“挖宝”歪风。
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重发掘、轻研究,一些考古专家热中的是挖坟、找文物,以产生“考古”的轰动效应。由于后期科研跟不上,有的地下文物挖出来后,现在连是什么东西都还没搞明白,比如楚墓曾经出土了一种用金属卷成球状的东西,很多专家看过后,也没弄清楚是什么,研究保护也无从下手。陕西省作为一个文物大省,地下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更不能开这个挖帝王陵墓的“风”,豫、陕两省大批不法之徒的挖坟热已经让古墓伤痕累累,武则天墓侥幸逃过多少盗墓贼之手?如果今天反而被它的保护者给挖了,岂不是一种可耻的倒退行为?
冒险挖墓会带来什么?
出自对埋在地下的文物的担心,提议挖掘乾陵的专家认为埋在地下的字画、丝绸等文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与其让这些珍贵文物放在墓坑里烂掉,还不如挖掘出来。“虽然目前在文物保护上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按照现在的条件和技术,完全可以想办法去保护它们。”但如果文物挖出来了,而保护办法还没有找到又该怎么办呢?到底是让文物冒在地下逐渐毁坏的风险,还是挖出来因保护不了而损坏的风险呢?
刘庆柱:不应拿文物做实验。
当年从明十三陵定陵里发掘出丝绸后,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保护起来了。当时人们都认为没问题,因为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但是文物保护技术是相对的,今天看来在丝绸上面喷一些化学药品将它们暂时固定了,但是如今过了短短几十年这些丝绸已经不行了,不能动了。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一直在冰箱里冻了快20年了,一些纸张已经拿不起来了,风一吹就没有了。古墓里是全封闭的,光线、空气中的含氧量等都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不像档案馆里的纸张变硬、变黄了,通过喷药就基本上能解决,档案馆里的办法不能适用于古墓里出土的文物。所以我们提倡的是不主动发掘,技术推进不是拿挖墓来推进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都不要去挖,这是没办法做实验的。
耿志潮:该吸取一下教训了。
尽管一些专家非常有信心地表示,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已经取得了如何大的进步,但已发掘的文物好像也保护得不怎么样。秦始皇兵马俑曾出现了脱落的现象,如果不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30多年前秦兵马俑被发现时,部分兵马俑仍保留了原来的颜色,但在被发掘出来与空气接触后,它们就开始褪色了。还有文物挖出来后,一直没有找到保护的办法,只能放在库房里发霉、生锈,烂掉了、不行了,最后又不得不埋掉,从地下来又回到地下去了,不过已是面目全非了。
我们总是认为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现代发达,实际上有些古代的工艺技术我们至今也无法破解。湖北省某地有一个宋代的铁塔,本来铁塔表面光润,没有生锈,但是经过文物部门打磨、清洗等一番“保护”后,人为破坏了几千年形成的保护膜,现在反而锈迹斑斑。在秦始皇的陪葬坑里有一把被秦俑压弯了的宝剑,在外力去除后又恢复了原状,这实际上是现代科技里的金属记忆工程。
挖墓念头为何绵绵不休
从40多年前,陕西省文化部门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开始,多年来关于乾陵的挖掘,陕西省文物部门、陕西省政府向国家提出过多次申请。陕西当地有关部门为何如此百折不挠地想挖乾陵呢?
万全文:能带来经济效益没有文物保护意义。
当年那个年代,主动发掘十三陵确实是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而现在市场经济下,文物被同旅游、经济挂钩,现阶段主动去挖墓应该是从旅游经济角度出发的。挖墓确实可以引起轰动,可能有一批价值连城的东西,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也肯定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有了经济效益但没有什么文物保护意义。我想考古学家不一定有这样的心态,社会外界和地方政府对考古有这种愿望。
刘庆柱:想搞墓葬经济。
发掘墓是很简单的,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难就难在文物保护技术上。如果真的为了考古科研,挖一个小幕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去挖武则天墓呢?除非为了猎奇和旅游,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是靠挖掘墓葬来改变的,墓葬遗址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载体,不是用来发展经济的工具。
耿志潮:各种利益作祟。
一座武则天墓,牵动了多少利益在里面,最大的就是当地经济利益。听说有经济学家预测,乾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500万游客,这是多大的经济效益,又会给当地带来多大的好处呀?陕西省在秦始皇兵马俑开发之后,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让当地经济尝到了巨大的“甜头”,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来他们是想发掘秦陵地宫的,秦始皇地位和影响可是远远超过武则天,但是没有被批准,现在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其实,陕西一省的文物古迹冠于全国,倘能整合既有资源,精心管理,何患不富?秦始皇兵马俑已经可以为当地财政创造大把的钞票了,何必再不依不饶地去挖乾陵呢?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