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黑龙江省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黑龙江省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达斡尔族“乌钦”说唱
由1人说唱,一个完整的“乌钦”为序、正文、结尾3个部分组成,一般是一曲至终,专曲专用。多演唱达斡尔民间长篇故事,如《仙鹤之死》、《母鹿、子鹿对唱》等,有的是改译的汉族古典作品,如《西厢记》、《三国演义》等。
◆ “哈库麦勒”歌舞
达斡尔民间舞名称,亦称“罕肯拜”,“鲁日格勒”,达斡尔语意为“燃烧”。多半是在春节期间和庆丰收及农闲时大家在一起欢乐,唱歌,跳舞的一种形式。它取材于达斡尔族人日常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动作:梳妆打扮、担水、采集黄花菜,鸟类鸣叫、狩猎等等。
◆ “伊玛堪”说唱
主要说唱古代部落战争、宗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美丽富饶的家乡,表现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反抗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讲述神怪,描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等。它韵散结合,以说为主,唱为辅。说白要求真、趣、险、细。“伊玛堪”歌手享有崇高声誉,被尊称为“伊玛卡其玛发”,意为聪明智慧才华超群的人。
◆乌仑木达
鄂伦春族传统节日“篝火节”。火,对于居住在寒冷的大兴安岭中的鄂伦春人来说,就是“神”,十分敬重。他们不得从火上越过,不能用刀或木棒在火上拨弄,更不能用水把火浇灭。如果在篝火旁饮酒,先要向火中洒酒和扔肉,以示崇敬。每年6月10日,在鄂伦春族自制旗都要举办本族的篝火节,男女老幼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聚在点燃的篝火旁载歌载舞。
◆ “莫苏昆”艺术
“莫苏昆”是鄂伦春族语,意为讲唱故事,并含有悲伤地述说或喃喃自述苦情的意思,多讲唱“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苦难的身世。故事都是长篇的,所以一篇故事需要讲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时间。现存说唱体代表作品有:《英雄格帕欠》、《娃都堪和雅都堪》、《鹿的传说》等十余篇。
◆鱼皮工艺
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是赫哲族人的主要服饰。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襟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
◆桦皮工艺
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案。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中型的有盆、帽盒、针线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烟盒、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伦春人还能用桦皮造船。桦皮船窄而长,一般宽不到1米、长约5米。
◆二人转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北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
◆东北大鼓
中国北方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相结合衍变而成。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调,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书目唱腔,各派均有特长,风格迥异。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