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拍卖:书法何时不做配角

书画拍卖:书法何时不做配角

书画拍卖:书法何时不做配角

时间:2006-04-20 16:31:00 来源:

市场 >书画拍卖:书法何时不做配角

  尽管古来有“书画同源”之说,且在其姊妹艺术(书法、国画、篆刻)中书法无可争议的居于“老大”的位置,但在历来的书画市场中,它却始终处于位高价卑的困境。   近10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中国嘉德2005年秋拍中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为例,其第一场拍卖中书画拍品共247件,其中书法作品所占比例只有3%;第二场拍卖中的436件拍品中,书法所占比例虽有所上升,然而以谢世不久的启功先生的书作为多,余下的则是一些过世多年且被世人公认的大画家、大书家的书法,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溥儒、沈尹默等。而随后推出的中国当代书画拍卖专场中,全场108件拍品中竟无一件书法作品,“佳书不如孬画”的潜意识在艺拍市场中的作用力不可低估,这当然不包括稀若晨星的唐宋以来的名家名迹。   所谓“佳书不如孬画”,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人们对书法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有待提高,过分的“埋怨”收藏者的收藏意识和收藏品位,对促使人们在偏爱国画的同时,重新认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或多或少会产生那么一点适得其反的负面作用。   拿林散之、启功二位先生为例,他们都是以其书名享天下,虽然他们的书作为收藏家所青睐、所追棒,然而在人们的收藏意识里,如果面对他们的画作反而会义无反顾地以更高的价钱去收藏。甚至有的收藏者会认为,与其花钱投资其书,不如以10倍的价位收藏其画。终究画作的艺术元素符号较之书作的元素符号更能“撩拨”各阶层人的审美感悟,看来,人们“重画轻书”的收藏和投资意识的改变尚需时日。   如今,很多原先以书、印名享天下的书法篆刻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操持起了画笔,继而又享有画名,如韩天衡、王镛等。这也不足为怪,历史上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先贤,又有哪一位不是以其雄厚的书、印的修养构筑了他们后来杰出的绘画艺术的审美体系,又有谁能强求收藏家对以上书画篆刻俱能的书画篆刻家的书、画、印作品作等价收藏呢?   书法,作为一种承传千余年的国粹艺术,它的内涵和意蕴自古以来并没有失去其应有的欣赏者,“高处不胜寒”的特殊位置,又使得它自始至终没能像绘画那样拥有广泛的受众。就像京剧,其唱、练、做、打,一招一式无不功深百炼、奥妙无穷,但它的自发的“票房价值”较之其他演艺形式却相形见绌得多。同样道理,我们能说我们的收藏者没有艺术鉴赏力吗?   换言之,任何艺术形式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创作理念要符合现如今人们的审美需要。相对于绘画而言,当代书法的语言符号却显得不是“与时俱进”,传承派和革新派的无序“交火”,“死寂”和“怪诞”、“学究”和“无知”充斥着书坛,可品、可读、可赏、可藏的书法精品难以产生,先贤给我们留下的为数本来就不多的受众也就所剩无几了。因而,在如火如荼的艺拍市场中,当代书法的尴尬处境就越发凸显出来了。   对当代书法家而言,失去市场份额易,夺回市场份额就有点难上加难了。如何重新打造今天的书法家形象和培养自己的市场群体以及构筑新的市场空间,这成为摆在整个书法界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