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拷贝西方风格是一种必然阶段
艺术 拷贝西方风格是一种必然阶段
艺术 拷贝西方风格是一种必然阶段
新京报:收藏如此众多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你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希克:如果要做一个划分的话,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有两种。一种是世界性、国际性的,探索人类所关心的问题,比如说爱情、死亡等等;而有一种则是必须在中国独特背景下才能理解的类型。
比如说张晓刚《大家庭》系列,画面大多是表现一家三口,如果不明白中国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就无法理解这一作品的内涵。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背景的作品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新京报: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频繁地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也有著名的拍卖行在拍卖,对改变当代艺术的现状是否会有帮助?
希克: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知名度在国际上越来越高,但总体来说,在国际艺坛上,还是欧洲、北美的艺术家占据上风。不过中国的艺术虽然未跻入国际主流,但在实验艺术中却有个很好的开始。
新京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各种风格,不少国内批评家颇有微辞,认为很多只是对西方作品的复制,你怎么看?
希克:有些人把中国当代艺术看得过于简单化了。
认为某某的作品是一种对西方的复制,就是不足。其实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必然有其特殊性。美国的一些艺术作品是美国商业文化的反馈,而中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会出于针对商业文化做一些类似的拷贝。虽然很相似,但我们却不能横加指责,这是一个必然阶段。
新京报:你觉得近几年来中国的收藏机制有什么改变?
希克:在中国,画廊与收藏机制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而当时画廊还无法得到和展出所有的作品,收藏家还需要自己去寻找艺术家。不过近几年来有所好转了,画廊越来越多,那就意味着会将更多的艺术家推向前台。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