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莱臣和他的“虚斋名画”

庞莱臣和他的“虚斋名画”

庞莱臣和他的“虚斋名画”

时间:2006-03-31 08:56:00 来源:

市场 >庞莱臣和他的“虚斋名画”

  一、庞莱臣和他的《虚斋名画》   在近代中国史上,出现了很多富有爱国心的书画收藏世家。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因战乱而散落在民间的历代书画,得到妥善的保管。新中国建立之后,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又将自己的藏品,无私地捐献给国家。庞莱臣和他的后人庞增和,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国心的书画收藏世家。上个世纪60年代,庞增和先生将百余件上至宋元下至民国的书画绝品,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成为南博近4万件书画藏品中的一部分。为纪念庞先生的义举,南京博物院在院庆70周年期间,在古代书画馆举办了庞增和捐献书画特展,在博物馆界和全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庞先生所捐献的绝大部分书画,虽在各种画集出版过,但为表示对他当年义举的敬重,近日,南京博物院决定将他捐献的书画汇编成大型的画集公开出版。这本集子所收入的自宋至清的百余件书画,可谓是名作如云,观之似行山阴道上有目不暇接之感。我参与了该画册资料整理工作,查阅了一些有关庞莱臣藏画的原始资料,了解到一些当年庞增和先生捐献藏画给南博的情况,现略作介绍。   庞莱臣(1864-1949),名元济,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南浔人。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大商人家庭,青年时期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在家乡经营庞滋德国药号和庞怡酱园。曾到日本进行商业方面的考察,是个眼界比较开阔的商人。1918年他发起组建了“浔震电灯有限公司”,被誉为“浙江民族工业的开创者”。1916年在上海开办了龙章造纸厂,是当时上海惟一家造纸企业。此外,他还在苏州和杭州等地开设典当行,并且拥有大量的房地产业。凡此种种都为他成为大收藏家奠定了丰厚的物资基础。和吴湖帆、张大千不同,庞莱臣不是以职业画家身份而兼收藏家的,而是以一个实业家的身份而兼收藏家的。在当时的上海,有很多实业家都投入到对古代书画的收藏活动中,成为海上收藏家的主力。而庞莱臣无疑是他们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自幼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作的山水取法“四王”,功力深厚,在目前的拍卖会上还时常能够见到。我想这也是他终生收藏书画乐此不疲的原因。   庞莱臣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内忧外患灾难重重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每到天下大乱世事不平的时候,都是书画由官家的收藏,转为民间收藏的转折期。庞莱臣以其雄厚的财力为支撑,加上准确精到的眼光,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收进了许多名迹。特别是收进狄平子的藏画为他初期藏画的重大举措,狄是海上著名的报人兼书法家。他所藏的书画,除了清代的“四王”、吴、恽外,还收藏了一些唐、宋、元三代的名迹,如尉迟乙僧的《天王像》、王齐翰的《挑耳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杰作。此时清代皇宫的书画藏品开始流向民间,庞莱臣陆续收进了很多清宫藏画。他为了对所收藏书画进行整理和归类,初期聘请陆恢、张砚孙、张唯庭对其藏品进行编目和整理。其中陆恢在他家的时间最长,前后有20年之久。陆恢在为他掌管书画期间,有可能复制过一些名家的书画。但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只能够是猜测而已。我从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很多“虚斋名画”签条都出自陆恢手书这点来看,陆恢倒很可能是他书画入藏重要的掌眼人。在他晚年主要是由张大壮、吴琴木、邱林南为其掌管书画的。其中张、吴两人日后的画名很大,这和他们在庞家得观历代众多的名迹是不无关系的。在现代照相术没有传播到中国之前,收藏家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用文字著录的形式,为自己的藏品留一个画目。庞莱臣也不例外,他一生为自己的书画藏品编过三本书:《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中华历代名画记》。最早的一本《虚斋名画录》出版于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即公元1909年。他请了当时在上海卖字为生的郑孝胥,为此书题了扉页及题记。庞莱臣在自序中用富有深情的语言写道:“搜罗渐及国初,由国初而前明,由明而宋,上至五代李唐循而进。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南北收藏,如吴门汪氏、顾氏……争出所蓄,闻风而至,云烟过眼,几无虚日。期间凡画法之精粗,设色之明暗,纸绢之新旧,题跋之真伪,时代代易,面目各不相同,靡不惟日孜孜潜心考索,稍有疑惑,宁谨慎勿烂,往往数百幅中不过二三幅,积储二十余年而所得仅仅若此。欧阳子曰: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余不敢有力自居,惟好之即笃,积直既久,则凡历代有名大家,盖于是略备焉。”从这段话中间我们体会到,一个收藏家在收藏的过程之中的酸甜苦辣。作为庞莱臣得力助手的陆恢,也为该书写文道:“予客虚斋今几二十年,谈艺甚恰,有持名迹至,必邀与赏析。而是录登载,出入间亦兼糅刍言,故能习之性情而津津乐道之。”体现出他和庞莱臣之间的关系,是远超出一般雇主和雇员关系的。此书著录的历代名画共计538件。续编《虚斋名画续录》则是在1924年完成的,所收的历代名画96件,其中单是宋、元两代的名画就有32件。按照当时的风气,这种画录都是要请名家写点文章来装点门面的。本书叙为前清遗老朱孝臧所写。他在文章中,对庞莱臣书画收藏作了很高的评价:“虚斋主人以鉴藏名海内久矣,曩昔尝编名画录十六卷饷世。”从庞莱臣的收藏书画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此语是不为过的。朱在文章中也流露出对庞氏过分重视他的藏画,不太重视所藏的书法的作法微有不满,写道“君早编名书录合成两美”。事实上,此书到庞莱臣去世也没有编辑出来,有负朱孝臧之意多矣。这是和他一贯重视绘画轻视书法不无关系的,古玩行中有好字卖不过烂画之说,意思是书法的经济价值不如绘画。庞氏对字画的态度也是如此。   二、庞氏家族对藏画保管和捐献的情况   1949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一年,一代收藏大家庞莱臣就是在这年去世的。他身后留下来的大量古代书画如何处理,成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他所收藏的历代书画的实际分割的情况是这样的,总共分为3份。一部分由他的孙子庞增和继承了下来。他这部分藏品中的大部分,于上世纪60年代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其余则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捐献给苏州博物馆。庞莱臣留下来的另外两部分的藏品,也陆续被国家各大博物馆收购。除了早年流到海外的那些虚斋旧藏外,留在国内的基本上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4家单位所收藏,可谓是得其所哉了。在太平盛世,书画往往从民间向官方集中,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50年代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振铎先生,对庞家书画的征集工作高度重视。他在写给上海文管会负责人徐森玉信中有:“庞氏画,我局在第二批单中,又挑选了23件,兹将目录附上:‘非要不可’单中,最主要者,且实际‘非要不可’者,不过沈周《落花诗图卷》等六件而已。因此间明清的画,至为缺少也。”郑先生关心的沈周的《落花诗卷》现在就存于南京博物院。看来当年由于某种原因,这件作品没有如郑先生所愿入藏故宫博物院。但从中可见,作为文物界的最高领导对庞家书画征集工作的重视程度。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国民党的中央博物院。在解放前夕,该院所藏的历代书画随南迁文物被带到台湾。所以在解放后,南博的书画的收藏量很少。今天,南博的书画收藏有如此大的规模,完全是几代南博人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曾昭燠院长的贡献,是不可不提的。她在书画的征集方面很费了一番苦心,和很多收藏家如严惠宇等人交朋友。聘请徐森玉、张珩、谢稚柳等专家为藏品把关。在10年的时间内,南博藏画的数量和质量就越居全国博物馆系统的第三位,这是张珩先生60年代对南博藏画的评价,现在看来依旧是非常准确的。而对庞家书画藏品的征集,无疑是南博的一个大手笔。在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章、专著中,关于庞增和如何将所藏书画捐献给南京博物院的详细情况,大都是语焉不详。2003年南京博物院在院庆70周年期间,专门举办了庞增和捐献书画特展,并邀请其后人庞叔龄专程到南博参观该展。她看到该展后非常激动,往事重新涌上心头,回去之后给南博写来洋洋千言的书面材料。对当年其父捐献书画家的详细情况作了回忆,应该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现摘要如下:   “记得当年省文化局长郑薄来家作动员工作,讲的话很简单:解放前夕,国民党拿走了南博的国宝,尤其是书画大部分都被带去台湾了,现在院内已无好的藏品,我们很尊重庞莱臣先生的为人,现在国家有困难,你们庞家是否能鼎力相助。曾祖母和父亲听后感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庞家应义无返顾地走在前面,就这样没几天就决定了,根本没有向国家提出任何条件,没有来一分钱奖励,一直到父亲病重去世。(挂在客厅里的一张奖状在文革中给红卫兵拿走了)。   曾祖父出《虚斋名画录》《中化历代名画记》《名笔集胜》中英文对照,尺寸照片都有。这次展出宋代赵佶的《鸲鹆图》也在其中。曾祖父多次和官维初(文革中间过世)去日本、英国、美国展出藏品。有次去日本后,有位日本的富商非常喜欢这幅《鸲鹆图》,多次托一姓张的朋友来讲,价格一涨再涨,最后到只要曾祖父开口决不还价的地步。曾祖父十分讨厌,问了这张姓朋友一句话,你是否是中国人?从此这人再没有来过我家了。”   南京博物院对庞家后人的生活学习的情况是非常关心的。前些年在知道庞家住房上有困难的时候,专门向江苏省政府申请了30万元,为他们在苏州购置了新的住房。   关于庞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护藏画的情况,我们以前所知道也很少,特别是对他的藏品如何从南浔安全转移到上海的情况,几乎未见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庞叔龄的文章中亦有描述,足为研究现代书画收藏史家作为参考: “日本侵略中国了,害怕这批珍贵的书画被日本人抢去,曾祖父决定离开南浔,拿它们转移到上海。为了路途的安全,曾祖父带书画坐船走水路,曾祖母带父亲和叔叔走陆路分开来,结果逃难时,曾祖母一个妇道人家路线不熟走失了,一个星期没有消息。曾祖父在上海急得哭了,饭也吃不下,托人四处打听,最后总算在浙江乌镇找到了他们。   曾祖父不但自幼喜爱书画,他还教父亲和叔叔画画,父亲他们的启蒙老师是吴琴木,后来曾祖父身体不好去世了,没能再继续下去。但父亲知道祖父的心愿,后人都要学点,要不是文革浩劫,庞左玉姑婆将会是我的启蒙老师了。”   在全国解放前夕,在大陆的收藏家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大部分的收藏家如吴湖帆、叶恭绰等人选择了留在大陆,他们的藏品也随之留了下来。也有的收藏家如张大千、王季迁去了国外,他们的藏品也随之飘洋过海散到四方。庞家的藏品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并且差点就要同原故宫博物院历代书画一样,去了台湾。如果真的成为事实,今天要研究观看这批珍贵的画作的难度,就要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情况在庞叔龄的文章中也有描述:   “1949年曾祖父过世后,家里面比较乱,在全国将要解放前夕,侄子庞秉礼因是孙立人的秘书,他来动员曾祖母要全家搬迁台湾,当时画已经全部装箱,部队的军车也联系好了。最后一天曾祖母、父亲还有一个叫沈哲明的总管(文革期间去世)一起商量。最后,认为去台湾不合适,孤儿寡母的在台湾很难保存好曾祖父这一辈子的心血,他仍感到庞家的根应在中国,在江浙。也许这也是庞氏家族冥冥之中对祖国的理意吧……”   三、南博藏品赏析   南博所藏的“虚斋名画”是庞莱臣藏品中比较精的一部分,但宋、元、明、清俱备。其中宋代的画有两件,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的《鸲鹆图》。我有机会亲览此画,画面上历代的接笔、补墨的痕迹清清楚楚。且因多次清洗,画面的整体墨色退化,有凄漓模糊之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起霜”。上世纪70年代,此画曾经请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刘九厂、马子云3先生鉴定过,他们写有共同署名的意见书,认为此画是件宋代的作品,画面接笔时间的下限,最晚是在元末明初。南宋夏圭山水画传世不多,庞氏捐献的夏圭山水图,诗堂是乾隆皇帝的亲笔,用金粟厂藏经纸所书写,是一件流传有绪著录有征的山水名作。元代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元四家”的作品,更是被明清二代的正统画派,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庞氏一人所捐献给南博的“元四家”作品就有3件,可谓巨矣,惟有王蒙的作品缺如。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这件作品和他的名作《富春山居图》都是描绘富春江一带的风光的,都是用纯粹的水墨完成。其用笔出线有篆籀之意,古拙苍浑。墨气华滋的确是达到了化境。此外倪云林的《枯木竹石图》和吴镇的《松泉图》都是他们最有代表性格的作品,体现出元代文人画的至高成就。   明代的绘画经过了两个时期,在沈周之前是浙派一统天下的时代,出现了吴伟、戴进这样的大家。但到了沈周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吴门画派,兴盛起来。庞莱臣受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对吴门画派及董其昌的作品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沈周、文征明、仇英的作品。其中沈周的《东庄图册》是历史上赫赫名迹,是沈周由细深向粗放过渡的代表作。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宁静和安详之美。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是他八旬后的青绿山水杰作,画中的树木山石重重叠叠,密而不乱。在色彩的运用上,他用多次渲染的方法表现出沉着明快的山的固有色。其色彩的技巧不让于西洋的油画。此外周天球、文嘉等人都有佳作被虚斋收列入藏。   庞增和所捐献的清代的绘画作品中,以“四王”、吴、恽的山水为最多。其中王时敏的山水隶书对开册,展现出他在书法和山水画两方面的成就。恽南田的山水和花卉册,则体现出他全面的艺术修养,无论是他的字、诗、画都是那样的温文尔雅,富有内在韵味。而吴历的《静深秋晓图》则是美术史上的名作,他用元代王蒙牛毛皴的方法,表现山峦的错落起伏,赭石的渲染又让山石增加了厚度。在清代后期画家作品中,以戴熙的作品为最多,计有11件。他是清末“四王”山水派的大家,不但继承了前辈的艺术风格,还独创了“蝉翼皴”,在美术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批作品除了山水外还有花鸟,完整地反映了戴熙绘画艺术全方位的成就。此外,在他的藏品中还有很多不被美术史所重视的画家的作品,如王礼的12开花鸟册。通过这本册页,能够清晰地看出来,作者对动物造型的准确讲究,对色彩丰富变化的探寻,以及对后来岭南派的影响等。   相对于对正统画派的藏品热衷收藏不同,庞莱臣对“四僧”和“扬州八怪”的绘画的收藏就很不重视了。从所捐献给南京博物院的百余幅作品来看,清代的“四僧”中间只有八大山人的一件山水大通屏。就这件通屏而言,其尺幅之大和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间,都是很少见的。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